内容提要:
【资料图】
1、彭博传言,国有银行向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提供长期贷款,解决隐性债务风险问题;
2、彭博关于国有银行向LGFV提供长期贷款的传言真假难辨;
3、为什么国家对地方隐性债务越来越敏感?
3、银行向地方投融资平台提供长期贷款,将加剧金融风险;
5、要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处理地方隐性债务才能彻底化解风险。
一、彭博传言,国有银行向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提供长期贷款,解决隐性债务风险问题
7月4日,国内多家媒体称,根据彭博社的消息,中国大型国有银行已经开始向地方政府融资平台(LGFV)提供长达25年的超长期贷款,并暂免4-5年支付利息或本金,从而规避潜在的城投债暴雷引发的信用风险。
彭博社在报道中介绍, LGFV是中国的地方政府除了发行政府债券之外的另一种融资方式。LGFV大多数以城市投资公司的形式存在,地方政府通过LGFV的借贷,被视为是“隐性债务”,这类借贷虽然以地方政府信用为保证,但利息成本通常比债券利率要更高。
彭博社指出,市场越来越关注规模高达9万亿美元的LGFV债务市场。尽管目前没有大规模的城投公开债务出现违约,但近来有多家LGFV出现在最后一刻才偿付的一些案例,更有2022年12月30日,贵州遵义最大的城投遵义道桥155.94亿银行贷款重组展期20年,且前10年不付利息的先例。
报道称,市场对地方政府金融脆弱性的担忧持续增加,使得政策制定者对启动大规模刺激计划一直持谨慎态度。同时,为了避免政府层面的违约,当局不得不扩大融资。根据高盛集团的估计,包括政府官方借贷以及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和政策性银行持有的债务在内,债务总额已达23万亿美元。
二、彭博关于国有银行向LGFV提供长期贷款的传言真假难辨
彭博社的这个消息,对市场造成震动。不仅导致十年期国债期货尾盘在4日突然跳水,还导致7月5日上证指数收跌0.69%,深证成指跌0.91%,暗示部分市场参与者相信了这篇“小作文”。
当然,毫无疑问,彭博社的这个消息属于未能证实的消息。
其一,中国证券报、21世纪经济报道、界面新闻等媒体质疑彭博消息不实的理由之一是,我国目前规定商业贷款最长期限为十年,25年期贷款并不符合目前我国相关规定。但遵义道桥的155.94亿银行贷款,又的确重组展期了20年,前10年还免息。遵义道桥能突破展期商业贷款最长10年的期限到20年,政府协调银行为其他的LGFV债务展期25-30年,又有什么障碍呢?
其二,彭博社称中国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的没有回应置评请求。中国证券报记者从多位大行知情人士处得到的回应是:“目前没听说这个消息,没接到相关通知。” 大行知情人士对中国证券报的记者的回应为什么是“没有接到相关通知”,而非“此消息不实”呢?
其三,彭博该传言发生在中国启动新一轮全国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摸底行动之后。6月22日,早报网报道称,最近内地已展开新一轮全国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摸底行动。这次摸底工作由国家财政部牵头,希望能掌握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全面及真实的情况,有关摸底工作早在5月尾已开始。
一周后,国内媒体的消息印证了早报网的这一报道。
事实上,财政部已多次进行地方债务审计及摸底工作,于2015年展开大规模地方债务置换,于2018年国家财政部曾要求各地方政府要对隐性债进行甄别认定。从2018年到2023年,不过5年,为什么再次排查地方政府隐性债务?
基于上述三点,我不认为政府在制作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方案时,会完全排斥银行向LGFV提供长达25年的超长期贷款,并暂免几年利息或本金的方案。至于彭博还用了“已经”两个字,遵义道桥的债务展期,的确已经完成了。
三、为什么国家对地方隐性债务越来越敏感?
截止2022年12月底,各级政府的显性债务余额为60.2万亿元,其中国债约25.6万亿,地方债34.6万亿。截至2023年4月末,全国地方政府显性债务余额约37.05万亿元,控制在全国人大批准的限额42.17万亿元之内。整体上看,目前我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显性债务风险总体是安全可控。
但国证大数据根据2022年底 四千多家投融资平台的财报,估算出2022年LGFV的有息负债已近70万亿元。综合计算,2022年地方政府显性债务和隐性债务总额约104.6万亿元,债务收入比573%(债务比地方预算收入与基金收入)。年债务利息支付约需5.75万亿元,占地方财政预算与基金收入的31%。
最近三年,财政收入降温,叠加存量债务到期集中,这些弱资质地方城投再融资压力加大,甚至陷入债务压力大、融资成本高、债务压力再度上行的负向循环。
2023年LGFV的到期债务规模合计为5.7万亿元,为历史峰值,同比大幅增长52%。这意味着今年到期还本付息的地方债务接近10.15万亿,超过2022年地方财政预算与基金收入的60%。因而,LGFV债务风险开始蔓延。2022年,涉及LGFV的非标违约事件26件。今年1-4月,全国LGFV非标违约事件已经达到73件,创下2018年以来的新高。遵义、贵州、昆明城投债风波,皆因此成为网络热点。
部分省份在调研中也发现,LGFV债务问题已成为摆在部分地方政府面前重大而又亟需解决的问题,但受制于财力水平有限,化债工作推进艰难,仅依靠自身能力难以有效解决。怎么解决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债务问题,如何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风险,是目前各界比较关注的话题。”
四、银行向地方投融资平台提供长期贷款,将加剧金融风险
7月4日,财政部部长刘昆谈到有效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时谈及四点:
一是进一步压实地方和部门责任,建立健全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长效机制;
二是督促省级政府加大对市县工作力度,立足自身努力,统筹资金资产资源和各类政策措施稳妥化解隐性债务存量,逐步降低风险水平;
三是督促地方强化预算约束和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充分开展财政承受能力评估,量力而行开展项目建设,严禁建设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以及脱离当地财力可能的项目;
四是对新增、少报漏报隐性债务和化债不实等问题及时查处、追责问责。
这四点实际上在2018年之前即被屡屡提及,但地方隐性债务却依然大幅度攀升。当这70万亿隐性债务大面积爆发风险时,存在维持稳定思维定势的各地政府,控制风险蔓延的措施,毫无疑问一定会是遵义路桥债务展期模式的大批复制。
毕竟以时间来换空间,通过经济恢复和发展逐步压缩债务、化解风险,远水难解近渴。
但必须指出的是,遵义道桥债务展期模式,压根不可能化解LGFV债务风险,只会压抑其蔓延的时间并加剧其风险。
原因之一,这是一种养痈贻患的债务风险解决模式。将当期风险延后,在地方预算软约束的情况之下,无可避免地还会继续增加LGFV债务总量,实际在加压、积累风险。
原因之二,这是一种奖励不良行为的债务风险解决模式。今天20年或25年的LGFV债务超长延期,留给后任官员的,是不顾偿还能力产生的LGFV债务,最终会在上级政府的协调下获得展期延后,与己无关。不增加债务就没有政绩,增加债务创造政绩后又无需承担偿还责任。后任该如何选择显而易见。
原因之三,这是一转移地方债风险为金融风险的解决模式。LGFV债务超长延期了,地方政府与投融资平台高枕无忧了。但银行的麻烦开始了,风险加压了。随着经济增速越来越低,银行存贷差将持续收窄。如果70万亿LGFV全部展期,前5年免息,后20年也是低息,无疑会严重打击银行收益。如果几年之后地方政府还是没钱,势必会继续展期免息,实际上银行已经产生了巨额呆账,因此银行还将将失去流动性。
原因之四,这是一种洗劫全国中产的解决模式。银行都是国有银行,银行的风险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是央行核销坏账,印钞冲抵窟窿。流通中的货币暴涨,资产稀释,中产必然会大面积资产萎缩返贫
五、要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处理地方隐性债务才能彻底化解风险
为什么美国硅谷银行在美元持续加息后因投资错配出现兑付危机破产后,并未引发当时很多人以为的美国金融危机?因为美国银行业肌体中,某处出现病变,就及时手术切除了,病变无法蔓延。
美国金融业控制风险的方法与我们掩盖、延期的方法截然不同,但是更加符合市场化、法制化。
更重要的是,如果资金的使用人像遵义路桥一样不用承担风险,其资金效率和效益必然最低,这样的人越多,金融风险自然越大。
治理投融资平台,最关键的应该是建立真正的资金市场,建立个体的风险机制。就像美国地方政府和银行都可能因资金问题而破产一样。个体的破产,就是金融风险释放的过程。
因此,LGFV债务,不管是多少万亿,千万不能交给银行展期相救,只要有几家破产了,在破产清算中彻底清查其中的腐败与渎职,才能真正约束地方政府,按照规范来谨慎借债,并将债务控制在其偿还能力之内。
【作者:徐三郎】